TOP
煤炭行业为何越脱越困?产能退出机制不健全 合肥新申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官网
当前位置:首页 - 新闻动态 - 行业动态 - 煤炭行业为何越脱越困?产能退出机制不健全

煤炭行业为何越脱越困?产能退出机制不健全

日期:2015-05-13 来源:合肥新申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:1671

  5月11日,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消息称,近期召开2015年煤炭行业脱困暨经济运行调节电视电话会议,部署煤炭行业脱困。

  脱困是2013年底以来煤炭行业持续的话题,从2014年起周期性召开煤炭行业脱困工作联席会议,最近的一次第27次联席会议4月24日召开。但行业脱困并不明显,最新一期截至5月5日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421元/吨,环比下降了19元/吨,同比降价幅度超过20%。

  煤炭咨询机构汾渭能源价格中心主任曾浩对《dy财经日报》记者分析说,按照目前执行的政策和煤炭趋势,脱困很难,未来也只能越脱越困。

  困境依旧

  煤炭行业有多难?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在煤炭行业脱困电视电话会议上说,初步统计分析,煤炭企业亏损面在80%以上,截至今年3月末,煤炭企业应收账款3551亿元,创历史新高,企业资金链紧张问题突出,煤矿减发、欠发工资的现象越来越多,有的煤矿欠发工资超过4个月。

  煤价下跌的趋势没有止住。“今年前4个月,全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6.5%,全社会煤炭库存已持续40个月超过3亿吨,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由年初的520元/吨下降到425元/吨,今年一季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61.9%。”王显政这样列举行业处境。

  煤炭大省山西、陕西、内蒙古的情况都不乐观。山西一季度原煤调度产量2.12亿吨,同比下降3.2%,煤炭行业销售收入527亿元,同比下降41%,累计亏损13.9亿元,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8.6%,资金紧张已经影响到安全投入和工资发放。

  截至4月底,陕西煤炭产量1.21亿吨,同比下降3.1%,煤炭企业库存比年初增长28.5%,经济效益下滑企业亏损面扩大。内蒙古一季度煤炭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7.3%,利润同比下降31.9%,半数以上的煤矿处于停产、半停产状态。

  本报记者总结历次煤炭脱困会议的政策,主要集中在治理超能力生产,淘汰落后产能,加强安全检查,限制产量,协调价格,减轻煤炭企业负担。

  曾浩归纳政府救市主要通过5种途径:控制运力,过剩的煤炭限制上铁路;控制煤炭企业产量限产;限制进口煤;通过安全检查,挤出落后产能;制定最低价格。

  “但这些政策目前市场情况下,都没有效果,地方政府减轻企业负担的部分都转化成煤炭价格下降的空间。”他这样认为。“如果延续调控思路,煤炭脱困基本无可能,短期内价格或有改善,行业根本问题却无解。”

  产能退出机制不健全

  国家发改委判断,去年下半年以来,围绕煤炭行业脱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今年以来,受需求下降、产能严重过剩、无序竞争等因素影响,煤炭行业困难局面进一步加剧,脱困任务更为艰巨。

  国家发改委提出,做好煤炭行业脱困工作,要持续严格治理违法违规煤矿建设和生产、超能力生产、不安全生产、劣质煤生产、进口和使用。

  王显政建议,要建立和完善煤矿退出机制。解决原政策性破产煤矿历史遗留问题,研究新时期煤矿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措施,明确关闭破产煤矿基本条件和国家支持范围,推动资源枯竭、灾害严重、扭亏无望、煤质差的国有煤矿有序退出,淘汰落后产能,优化煤炭开发布局,推动煤炭结构调整,提高生产集中度。

  不过国有煤炭企业的退出一直是难题,一位担任过国有煤炭企业负责人的人士曾对本报记者说,国有煤炭企业基本无法退出,退出后遗留问题的解决没有政策支持,国有企业就算亏损也要维持生产。

  国家能源局也不断要求淘汰落后产能,2015年要淘汰7779万吨产能。曾浩认为,经过资源整合的省份,煤炭都掌握在大企业手中,落后很难界定,而且今年新投产的产能粗略估算就有1.5亿吨,会使淘汰落后产能效果打折扣。

  曾浩认为,如果由市场调节,大批煤炭企业要退出市场,煤炭行业经历大重组,政府解决退出产生的社会问题,包括银行坏账、人员失业等。政府也可以建立机制规范产能退出,比如关闭劣质高硫等煤矿,建立某种机制解决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。

合肥新申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地理位置